如果“机器必然换人”,那么人该怎么办?

2015-07-09 康斯达 192

有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公司的某项技术或者某些设备没用太久就落后了?有时候你是不是觉得:竞争对手时不时研究出个新模式或引进了什么“好家伙”,如果你是老板你是不是觉得劳动力成本日益提升,公司资金压力倍增?如果你是某公司的一员,是不是觉得生活入不敷出,需要提高工作收入?

 

没错!这就是生产业与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体现!物联网、机器人、智能化这些词在生产业中屡见不鲜,而“机器人”无疑是工业生产的一个初升的太阳!

 

为何“机器换人”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机器换人”可大幅度减轻劳动力成本:当前企业面临用工成本快速上涨、“招工难”的双重压力。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始终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201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51474元,与2012年相比名义增长了10.1%。“招工难”也已成为近年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一些服务类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劳动力市场频现“用工荒”。

 

“机器换人”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机器换人”将取代大量制造业劳动力,有效缓解“用工荒”现象。以浙江省为例,2012年,浙江省提出“全面机器换人战略”,每年投入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17年,全省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机器换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按照省政府估算,到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省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2014年末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三年增幅达到40%。

 

“机器换人”可促进新就业及用工结构调整:“机器换人”替换的多数是劳动强度大、简单重复、安全风险高、作业环境差等岗位,同时也对在岗工人的技术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技术人才需求增大,可促进企业用工结构调整。数据显示,2000-2011年,美、日、中等六国机器人使用率11年间翻了近一倍,但除美国外,其他五国的劳动失业率也在逐步下降;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已经直接创造就业岗位400-600万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500万个;未来8年,机器人将再创造190万至350万个就业岗位。

 

“机器换人”可解决职业健康和安全难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逐年下降,但事故总量和伤亡总量依然较高,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也呈现逐年放缓趋势,特别是2008年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到十万人以下之后,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有所放缓,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环境更是不容乐观,尘肺等职业病发病率依然较高,职业健康和安全现状还远远落后于美、日、韩、德等国。《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指出,职业病危害范围广,对劳动者健康损害严重,我国职业病病人数量大,尘肺病、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群发性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

 

“机器换人”能够改善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研究显示,9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与人的疲劳、误操作、违章作业等因素有关,与人相比,机器具有可靠性高、操作规范等特征,通过“机器换人”能够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机器换人”后作业场所人员大幅减少,部分可达到生产线无人化,即使发生事故,也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将得到有效遏制。另外,职业病发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有毒有害环境中,“机器换人”能够减少一线员工数量、降低作业人员暴露于有毒有害环境中的时间,可大幅降低职业病发病率。

 

那么“机器换人”又将遇到哪些问题呢?

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企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价格较高,动辄几十万数百万、甚至更高。如杭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智能立体仓库总投资就高达2800万元,“机器换人”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特别是大量经济实力不强的中小微企业,无力提供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机器换人”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如方便面厂的装叉环节,装配一台自动化投叉机需要一次性投入约60万元,一些企业认为投入太高,不值得,积极性不高。但细算下来,装叉环节自动化改造后,一条生产线由原来的6-8人减少到1人,1-2年节约的人工费用就能收回自动化改造的成本。

 

技术和装备支撑能力不足,国外产品占据较大市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已经较为完善,但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研究基础薄弱,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仍严重依赖进口。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较弱。三是国产设备性能无法满足高精度和可靠性等要求,数据显示,国产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为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可达到5万小时。虽然国产设备在价格上存在优势,比同类型进口产品价格低30%-50%,但国外产品依然占据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较大市场。数据显示,世界工业机器人4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及德国库卡都在我国设立了分公司,外资品牌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成以上;国内领先的4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的产品仅占我国市场份额的5%,采购用户多为中小企业。

 

专业技术服务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企业“机器换人”改造后大量简单体力劳动人员被替代,同时也增加了大量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需求,以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转。数据显示,汽车行业平均10台机器人需要一名技术服务人员;非汽车行业平均5-6台机器人需要一名技术服务人员。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数量的持续高速增长,未来技术服务人才需求较大。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快速增长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需求极不适应。一方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特点不尽相同,使用的工业机器人也存在较大差异,院校等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未经企业培训前难以满足岗位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未建立起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企业自主培养人才能力不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机器换人”?

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充分利用科技重大专项、物联网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专项、技术改造专项、中小企业专项等资金和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等税收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改造;简化“机器换人”项目前置审批手续,建立“机器换人”项目申报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部门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资金、政策等扶持措施,引导企业“机器换人”改造。还可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机器改造”项目实行中长期贷款,给予利率优惠;探索设立工业企业应急转贷基金,优先供“机器换人”项目使用。

 

培育龙头,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竞争力,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重点推广一批国内先进技术和产品,如建立以保险、银行等资金为主的“机器换人”中长期专项资金,通过先期免费为工业企业进行“机器换人”改造,允许企业分多年支付本金和利息的形势,不但能够缓解工业企业资金压力、提升企业改造积极性,还能够快速推动国内先进机器人技术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自主品牌机器人快速发展。

 

注重机器人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能力,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自动化、软件开发等高技术人才。加强与国际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平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能够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宣传,让企业认识到“机器换人”改造的优势所在、经济效益所在,提高企业改造积极性。运用协会在行业中的影响,参与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加强行业自律,协助自主机器人品牌发展壮大。

 

 

更多工控资讯和产品信息请关注微信:szconstar,或者免费资讯本站右边客服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