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悄然崛起 倒逼外资产品降价
多个国外机器人品牌为何降价?
综合中国产业信息网和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数据得出,2012年国产机器人器人销量仅1112台,而独资及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和96%;但到了2014年,国产机器人占国内机器人市场份额升至为13%。国产和国外的产品有差距,但实际上差距正在缩小,国产机器人产业正在悄然崛起
而这种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国外机器人厂商构成了威胁。关注机器人行业的人士会发现:对于一些应用量比较大、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产同类产品,外国机器厂商基本作了15%-20%幅度的降价。这说明国产自主品牌机器人企业已经在成长,让外国品牌商感到压力,进而倒逼外资机器人厂商降价。不过,国产机器在整体水平上依然与国际巨头差距巨大。国外的机器人厂商已经有四五十年历史,国内才有十几年时间,无论是经验、实际能力、特别品牌认可度上和外国都有差距。
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有四五百家,是否做到上亿元以上规模可以作为其中一个衡量企业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而从去年到今年进入这种亿元、两亿元体量的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很快,几乎是翻倍增长。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工业体系能覆盖2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装备制造能力强,在机械工业、电力、钢铁等领域尤为领先。很明显,现在的市场前景对工业机器人企业是个机会。
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是关键
长久以来,国内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落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但近几年国产机器人生产商也在试水研发核心零部件。
零部件自主研发,如果本身没有基础,重新开拓一个产品,并做到可靠稳定高性能,需要很长的过程,包括技术、人员、渠道、资金很多方面都要考虑,国内会经历低端制造业向高端研发性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
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外购,一方面成本难以降下来,另一方面难以保证几家厂商的产品在同一个机器上使用时发挥最大的性能。但是如果所有零部件都是一家厂商则不同,生产厂家对自己的产品很了解,他们能把产品的性能做到极致。
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分为三块,分别是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和减速器,前两者的研发相对较容易,但是减速器却很难,这是国内技术的一个瓶颈,其难点在于扭矩大,机器人传动比要求非常高,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住友等国外公司上垄断了国内机器人在减速器方面90%以上的零件进口,库卡、ABB等四大家族的国外机器人厂商都在使用它们的零部件。
很多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都没有经过长期的发展,而是走短平快的路线,把产品组装出来后很快往市场上去推,整个过程太短,很多东西没有做精做细,这样产品的品质难有保证,产品精度差、寿命短、质量不稳定等工艺问题,需要时间的积累,通过使用后反馈的数据去改进。
轻巧型机器人或是国产机器人未来!
尽管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在不断成长中国机器人的生产工艺与国外依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在汽车焊接领域与国外差距尤为明显。他解释道,在中国汽车行业购买的机器人数量最多,比例约为50%到60%。,而中国汽车工业长期被外资所垄断,生产线设备提供商也是从国外带来的,欧系大众系列用的是库卡、ABB等厂商,日系汽车品牌商用的则是安川、川崎等日本本土机器人厂商,由此形成了严格的门槛和成熟的技术规范,机器人在国内汽车行业应用的市场格局也已经定型,国内机器人品牌商很难进入。
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由于起步较晚,已经很难追上国外机器人生产工艺的步伐,但在轻巧型的机器人领域或许会找到新的机遇。
2015年4月9日,美国RethinkRobotics公司推出了新一代“Sawyer”工业机器人。据悉,Sawyer机器人“身高”3.3英尺,整体设计延续了前代的友好人机交互风格,在触摸屏上有个友好的笑脸,拥有常识性的软件设计能够让它同人类友好交流。Rethink公司表示,这款机器人售价29000美元,将于今年夏季正式发售。Sawyer将成为RethinkRobotics公司研发的另一款“Baxter双臂协同工业机器人”的有益补充。于2012年问世的Baxter是一款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的创新人机互动机器人,其主要用途是用于移动那些较重的物体,而且成本远低于工业机器人,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这种轻巧型机器人,速度不会太快,对人不会造成损伤,强调人机协同,更易于操作,更灵活,是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机器人制造商所共同追求的。
这是机器人领域开发的一个新的方向,因为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产品,以前的机器人产品主要用在机械,汽车零部件,速度精度要求高,而现在市场在3C等领域有了新的需求,原来的机器人不那么适合用于3C领域,需要灵活度更高的产品;此外,在某些机械或汽车领域,机器人可以单独完成作业,而在3C领域,可能需要人和机器人混合工作,这就要求机器人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多位专家表示,这种轻巧型机器人国内很多机器人企业都可以生产,技术难度基本都可以克服。轻型机器人和纯工业的机器人作业环境不一样,要求不一样,对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零部件的精度要求没有传统工业机器人那么高,采购的价格或许可以有所下降,这对国内机器人厂家是利好的;在轻巧型机器人领域,国内外的差距并不如工业机器人那么大,国外目前也只是生产出了样机,也没有形成批量生产和规模效应,国外优势不明显,和国内基本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国内的企业在生产轻型机器人领域有很大机会可以追赶。